"一一"是台灣導演楊德昌的作品, 多年前在香港電影節上看過後, 一直沒有再看, 可能都快十年了......
最近在HMV買了DVD回家, 剛剛看了一遍。
電影長達3小時, 沒有重點劇情, 相信大部份人會覺得是一套悶片。
故事發生在台北, 圍繞著一個中產家庭各人的生活, 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 又互相扣在一起, 並穿插於發生在這個家庭中的一個婚禮, 小孩出生, 老人家過世這些人生階段之中。
"為什麼發生的事都跟我們想像的不同?"這是女兒問她外婆的一個問題。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遇到問題和挫折, 大家都會想盡辦法去面對, 希望可以解決問題。很多時候, 問題是解決不來的, 但生活仍然要繼續。就是這個模樣的一步一步走下去, 我們經歷了不同的人生階段, 不能走回頭。
電影拍得一點也不灰, 但很寫實, 又有點幽默, 可笑和無奈。導演沒有嘗試去解答問題, 留下了很多空間給大家思考。
在大都市生活的人, 每天為生活營營亦亦, 每個人都擔當多重角色, 每天面對不同的人和事, 有很多東西, 都不是想像中的簡單。
2010年3月31日星期三
電影分享: 歲月神偷
在此不談"歲月神偷"的內容了, 我相信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
小時候看電影, 一次也沒有哭過, 真的, 無論看什麼類型的電影, 我都不會哭。長大了, 卻很容易哭。看"歲月神偷"這種摧淚戲, 我一邊看, 一邊淚流滿面。
沒想過電影是由一個小朋友的narrative拍攝, 那個小朋友就是導演自己。那個小演員做得很好。
小朋友天真, 跳皮, 成績一般, 看著祟拜的哥哥因為癌症而離去, 慢慢長大, 懂事起來, 這就是導演自己的經歷, 自己的故事。
吳君如演活了一個50, 60年代草根楷層母親的角色──在艱難的日子維持一個家。在電影中, 她有兩句金句:
"一步難, 一步佳"──是的, 人生總會有容易的日子, 又有艱辛的時候, C' est La Vie,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人生總要信"──總要相信艱難的日子是會過去的, Believe, Persist.
小時候看電影, 一次也沒有哭過, 真的, 無論看什麼類型的電影, 我都不會哭。長大了, 卻很容易哭。看"歲月神偷"這種摧淚戲, 我一邊看, 一邊淚流滿面。
沒想過電影是由一個小朋友的narrative拍攝, 那個小朋友就是導演自己。那個小演員做得很好。
小朋友天真, 跳皮, 成績一般, 看著祟拜的哥哥因為癌症而離去, 慢慢長大, 懂事起來, 這就是導演自己的經歷, 自己的故事。
吳君如演活了一個50, 60年代草根楷層母親的角色──在艱難的日子維持一個家。在電影中, 她有兩句金句:
"一步難, 一步佳"──是的, 人生總會有容易的日子, 又有艱辛的時候, C' est La Vie,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人生總要信"──總要相信艱難的日子是會過去的, Believe, Persist.
2010年2月27日星期六
電影分享之二: KJ音樂人生
電影「KJ音樂人生」是一套記錄片,記錄了一名香港天才音樂小子由11歲至17歲的音樂成長路,當中夾雜著他與父親、兄長、妹妹、朋友及恩師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展示出一名天才少年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
既然是一套記錄片,所以拍攝手法十分寫實。電影散場的時候,我聽到很多觀眾的反應是:「嘩, 那小伙子好串喎!」不錯,正如大部份天材一樣,主角黃家正(JK)是一個自負、高傲、狂奔的人,看起來真的很「串」。而我,有以下一些零碎的想法:
- 天才兒童:中國人大部份都有望子成龍的想法。怎樣才是"成龍"呢? 天才? 資優? "叻"是否真的是最好呢? 如果我有孩子, 我會希望他們平凡一點, 千萬不要是最好的那一群。歷史告訴我, 天才一向都是孤獨的, 他們不能融入人群當中; 人應該是群體生活的動物, 如果一個人命中注定要孤獨一生, 那是多麼的可憐。
- 比賽的意義: KJ在11歲於香港校際音樂節勝出, 因而開展了他的"音樂天才"之路。他的學校DBS每年於校際音樂節勝出無數比賽, 每當其他同學都沈醉於勝利的氣氛之中, 他鄙視。他認為大家應該focus在音樂之中, 比賽是不重要的。「不要為其他人而演奏, 而是為了自己而演奏」這是KJ說的, 說得很好啊。Life would be much easier for everyone of us if we live for ourselves and for those that we love instead of living under some other people's expectation.
- 人生的意義: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什麼是完美? 11歲的KJ已經開始問這些問題, 小小的年幾就想這些問題, 真是苦了他, 也苦了他的家人。我不是天才, 但我被視為一個完美主義者。我估計, 這種性格為我的工作、人生添上不少麻煩。我正在嘗試在不完美的東西之中找尋美麗的東西, 對人, 對自己都寛容一點。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 我想這會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長期目標。
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電影分享之一

很想在這裏分享幾套電影, 為免自己沒有恆心寫下去, 所以題為XXXX之一, 好讓日後繼續寫XXXX之二, 之三......
又是因為最近失業, 時間終於慢了下來, 終於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 可以讓我重拾一些平日沒有時間做的事, 包括看電影 -- 但不是上戲院, 而是在家裏重看一些舊片 (哈哈, 我就是一個這樣悶蛋的人)...而我愛看的電影, 亦是比較特別的。
The Best of Youth
Directed by: Marco Tullio Giordana
An Italian movie
如果我沒有記錯, 這套電影應該是 2003 / 2004 / 2005 的作品 (不好意思, 真不太清楚)。在香港是有上畫的, 是在2005年, 在當年的影藝 (仍在灣仔的時候)
雖然這套電影不是HOLLYWOOD PRODUCTION, 又不是愛情片, 沒有香港人熟識的明星, 但其實是一套劇情豐富的電影, 最後落得只有在影藝上畫, 相信是因為片長達6小時....對, 是6小時!!
還記得當年上畫的時候, 是分兩場的, 每場3小時, 而影藝最後亦應該提供了一個連續6小時的VERSION。我是分兩天看每場3小時的VERSION, 看1st part是懷著"我有的是時間, 不防一看"的心態, 看完了就知道自己是非看PART 2不可的了。
電影的英釋名稱是THE BEST OF YOUTH, 中文釋名好像是"燦爛人生", 而我覺得, 每次看畢影片的感覺是: 人生無常亦無奈, 但最後大家都應該積極面對。
電影圍繞一個意大利中產家庭, 兩個主角是兩兄弟, 故事開始時是1960年代, 兩兄弟正準備考大學, 並打算考試後與另外兩個朋友一起出國旅遊。6小時的電影跨越數十個年頭至2003年, 其間兩兄弟以及其親友分別經歷了人生的無常, 當中包括弟弟婚姻失敗, 哥哥自殺, 父親離世, 等等。
除了FOCUS這個家庭, 電影的最大特點是巧妙地把意大利由1960至2000年發生的重要社會, 歷史事件輕輕地, 不經不覺地穿插其中, 當中包括1960年代HIPPIE文化、反越戰、意大利南部的暴動, 以及反對以"電極"或不人道方式對待精神病病人, 工廠工人失業問題, 社會的貪污風氣, 黑手黨, 等等。我相信, 當年電影在意大利上畫時, 應該引起一時佳話, 以及普羅大眾對國家過去的一些回憶。
如果沒有記錯, 當年經濟日報介紹這部電影時提到, 導演本來是構思拍一輯電視連續劇, 拍的時候亦是以拍電視的方向拍的, 最後卻剪輯成一套6小時的電影..........真是只有歐洲人才會有這樣的膽色!!
相比起 HOLLYWOOD PRODUCTION, 我總覺得歐洲電影是比較INDEPTH, 有深度, 有內涵, 對人物刻畫得比較有味道(會用多一點時間, 多一點篇複去交待)。在The Best of Youth一片, 除了主角兩人, 導演亦有好比心機去Depict另外一些Supporting Roles, 例如主角的parents, 特別是形容一位媽媽對痛失兒子的哀痛; 又或者是透過兩位朋友的際遇而帶出的一些社會問題, 都寫得恰到好處。
最深刻的一幕是這樣的:
弟弟NICOLA是一名精神科醫生, 他是一位十分有耐性, 會以"非傳統"的方法照顧病人, 又有點CRAZY的一位醫生。有一天, 趁天氣好, 他與其他醫生及病人在醫院的草地上"開會"(其實是定時聚在一起傾計), 剛巧是挀信的時候, NICOLA收到一些信件, 他隨意地請一個病友給他高聲讀出一封寄給他的信。結果, 原來那封信是關於他媽媽的死訊。
這一幕, 是那麼的淡然, 但悲傷和痛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