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名校出身的, 小學及初中入讀灣仔半山一天主教女校, 之後轉往另一間在中西區的男女校至中七畢業。作為一個名校舊生, 我不想數名校的不是 (因為旁人聽起來會覺得我扮清高, 尤其是因為我仍然決定不生孩子, It's just too convenient to pretend that you don't care because you don't need to care), 但我想討論一下名校是否真的利多於弊, 如果有家長看到這篇文章, 我希望他們會因此而停一停, 諗一諗。
一眾家長們, 我估計, 你們都覺得名校好, 名校有品質保證, 名校學生不會學壞, 總之名校總比其他的好。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 名校是否適合你的子女? 你們有沒有真正了解名校究竟是怎樣的, 再了解你們的子女是怎樣的, 然後做一個match analysis, 看看他們是否good match, 再送他們進去? 又或者, 你們有沒有真正想過希望子女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下長大呢?
以下是我對名校的一些看法, 雖然看起來有點stereotype, 但我相信這些"名校特徵"多多少少是存在的:
- 學生的家庭背景: 在我讀書的年代, 大部份學生都來自中產家庭, 亦有一小部份同學來自很富裕的家庭, 當中包括社會上顯赫的家族, 而像我這些出身草根的藍領家庭, 比例比較少。現在很多名校都改為直資學校, 我相信出身草根的學生的比例會更少。
- 學生的資質: 無可否認, 名校大部份學生都是聰明仔聰明女(尤其是讀書方面), 當中真的不乏天材學生。與一班聰明仔聰明女一起學習, 基本上會有兩個結果: 一是遇強愈強, 一是越讀越吃力。
- 學校對學生家庭的期望: 由於大部份家長都是中產人士, 他們的學歷不會太低, 可以給子女的資源亦不會太少。這個情況學校是知道的, 結果是學校會在某程度上依賴家長在家"教"他們的子女, 不是家教/身教的"教", 而是如果學生的數學成績略欠理想, 家長便會請補習老師來替子女惡補, 而學校在某程度上是expect家長會這樣做的。
- 學校對學生的期望: 學校會expect學生一定成為社會上的棟樑----意思是上大學, 畢業後最好成為一個professional, 如律師, 醫生, 等等。
這個match analysis不是容易做的, 不是因為你們的analytical skill不足, 而是因為你們要分析自己, 以及自己的子女。雖然我不是家長, 但我相信要家長們十分客觀地去了解自己, 子女以及家庭狀況是十分困難的。要知道, 對現實作出客觀的分析是一件事, 對現實作出的期望又是另一件事, 家長會不經不覺的把期望變成現實。說得簡單一點: 世界上差不多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聰明絕頂, 年年考第一, 但第一只有一個, 既然有人考第一, 亦會有人包尾。說得再mean一點, 如果你的子女自小就不是聰明的一群, 你們可否大大方方地承認?
分析完自己以及子女之後, 接下來的, 是分析一下大家跟名校是否合得來 (character match), 或入讀名校會否更容易達成你的目標(當然, 在此之前, 你亦要定下目標, 例如, 你想子女在一個怎樣的環境長大; 目標人人不同, 亦沒有標準)。
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目標, 以及做match analysis, 我想根據我上述提出的"名校特徵"分享一些個人感受/經歷:
我出身草根階層, 雖不是窮得要攞綜緩, 但比較之下, 同學身上的名牌、出國旅遊的次數、零用錢等等都比自己多。回想起, 由於跟著一班中產/有錢同學玩, 玩意也是比較"高檔"的(但那時候是不察覺的)。直至上了大學, 身邊的朋友/同學大部份來自草根, 我才知道以前的玩意是如何"高檔"──對草根同學來說, 卡拉OK不是個個月去, 而是大時大節儲到錢才去, 而且不是去CEO Neway, 而是去一些名字都記不起的小店, 平很多的; 生日才去Pizza Hut, 而不是個個星期六choir rehearsal之後都去; 遊艇出海? 草根同學讀中學時想也沒想過, 上大學後做Part time有少少錢可以一班朋友包船出海釣墨魚, 而我呢, 去過最豪華的中學生生日派對就是坐壽星女父親的遊艇出海, 再去西貢食海鮮。上大學之後, 我亦知道有同學的童年活動是放學後回家在茶餐廳後行洗碗, 又或是幫手送外賣。
我一直以來都是勤奮的學生, 因為知道自己天資有限, 需要將勤補缺, 但雖如此, 我的成績都只屬中等。面對一班"天材同學", 他們終日玩樂, 上堂人在心不在, 考試前好像不用溫習的樣子(他們究竟有沒有溫習, 到現在仍然是一個迷), 我等凡人, 心中真是不是味兒。而一眾老師呢, 不知道是否因為多年來不費吹灰之力仍然能"教"出一班"天材"(事實上, 既是"天材", 他們根本就是無師自撓), 他們大部份都不懂得(或沒有資源)處理一班成績較差的學生。
作為名校, 母校畢業生每年入大學率很高, 接近100%。在我的年代 (10年前), 聽說每年最多只有1名學生未能考入大學。可以保持這個極高的大學入學率, 是因為"讀唔上"的同學們大部份會在中六之前往外國升學(因為他們都有錢啊!)。仍然記得畢業的那一年, 我的一位同班同學因為中國文化科不合格而考不上大學, 入了CITY U讀High Dip, 已沒有聯絡。我只知道, 那年12月, 當大家從大學校園趕回母校行畢業禮的時候, 他沒有被邀請, 學校只給他一封信証明他在學校"修業X年",沒發畢業証書。
我無意批評中產/有錢人,有錢不是罪, 而他們亦有權給予子女任何東西。
我無意批評名校的老師, 他們都是出色的老師, 桃李滿天下,不可能期望他們對每一個學生都付予十足的關懷。他們只是在一個既定的環境下教授知識。
沒發畢業証書其實亦沒有什麼大不了, 只反映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取態。
如果你想子女入名校, 但自問生活水平未必可以追得上中產/有錢, 你們的子女有可能會面對一些壓力, 因為朋輩之間互相比較是一定會出現的, 香港社會物質主義愈來愈嚴重, 不要天真地以為這不會影響他們的成長;
如果你一心希望子女可以認識多一些上流社會人士, 好讓他們長大之後可以利用這些關係嫁個有錢人或創一番事業, 那入名校確實是一個可行的第一步;
如果你自問生活中產/有錢, 遊艇出海是天天做的事, 子女當然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 OK, 沒有問題;
如果你自問生活中產/有錢,送子女出國讀書是必然的事, 因為想他們有多一點exposure; 那不一定要送子女入名校啊, 讓他們認識多一些草根階層的朋友也是一種exposure, 只要有你給他們的教育機會, 他們長大後是不會沒有出路的;
如果你的子女自小就不是聰明的一群, 不要希望入名校會令他們聰明一點, 成績更好一點, 事實可能會剛剛相反, 這只會更加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不要以為名校是子女健康成長的唯一可行之路; 同時, 請緊記不會有一間學校是完美的, 千萬不要以為一間學校可以給予子女所有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孩子的成長本是一個複雜的互動過程, 學校只是一個讓他們吸收知識, 學習待人接物的其中一個地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